重磅喜讯!李乐成为屈家岭遗址公园授牌
9月5日下午,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乐成出席会议并为屈家岭遗址公园授牌,副省长张文兵主持会议。 据了解,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402公顷,静态投资约6.15亿元。遗址公园分为遗址展示区、景观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和服务管理区,主题定位为“农魂屈家岭”,展现了“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
9月5日下午,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乐成出席会议并为屈家岭遗址公园授牌,副省长张文兵主持会议。 据了解,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402公顷,静态投资约6.15亿元。遗址公园分为遗址展示区、景观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和服务管理区,主题定位为“农魂屈家岭”,展现了“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
9月5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会在武汉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乐成出席会议,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将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依法、精准、系统保护;突出统筹推进,结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化旅游、民生改善,让大遗址“活起来”;注重考古挖掘,挖掘价值内涵,传播荆楚文化;强化固本培元,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协同配合,让璀璨荆楚文化为湖北
9月5日下午,在汉召开的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会上,首批6家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单位被授牌。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决策部署,省人民政府决定批准屈家岭遗址、明楚王墓、龙湾遗址、炎帝神农故里、东坡赤壁、关陵为第一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现予公布。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的通知》要
近日,经综合评审,中国侨联确认了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共79个。至此,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总数达到442个。 请各级侨联切实加强交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交流基地作用,利用交流基地积极组织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深厚底气,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
8月27日晚,2021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终评在网上正式启动。 据悉,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大赛自2020年11月20日在武汉市湖北省博物馆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参赛作品共计2476件/套。通过作品审核,最终有效作品2229件/套。2021年4月在荆门市屈家岭遗址博物馆举行
河南多地遭遇罕见持续性强降雨,据国家文物局此前消息,河南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水毁险情。 ( 河南大雨受灾情况 来源:新华社) 暴雨之下,河南大遗址文物考古人坚守中华文化瑰宝无恙的责任与担当感动了无数人。郑州商城遗址多处出现保护性覆土层滑坡。为守护中国灿烂文明,河南大遗址工作者,始终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7月5日,曹红姣到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区党工委综合办公室负责人陪同调研。 曹红姣详细了解了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建设情况,并听取了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汇报,对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曹红姣强调,下一步,要继续高标准建设好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把遗址公园项目打造成造福屈家岭、让人
源远农魂五千年,三苗聚落“钺”应知。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得的历史语言,承载着它所处年代地域内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多方面历史信息。在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有一件“玉钺”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幸去一睹其玉“容”的人,可别以为它是沉默的。万物皆有灵,这句话往深刻里讲并不是无稽之谈,也并不是唯心之说。无论是被深埋地下,还是被陈列在独立展柜里,其实它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史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三苗先民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屈家岭献礼建党100周年! 该部大事记音乐片,纪录下几代考古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更纪录下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开工、国家立项、建设到试运行,六年间的巨大变化! 屈家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百年基业,更需要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倾情参与续写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加精彩绚烂的未来! 祝福屈家岭!
近日,省政府网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的通知》,屈家岭遗址入选。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首批入选的6处文化遗址公园,都是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其中,荆门的屈家岭遗址、潜江的龙湾遗址、武汉的明楚王墓,属于考古类别的文化传承项目;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黄冈的东坡赤壁、宜昌的关陵,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们承载的文明起源、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