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一把手访谈】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守稻作根脉·活史前文明·绘融合新篇
守稻作根脉·活史前文明·绘融合新篇
——访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志俊
锚定核心使命:多措并举守护史前遗产
记者:屈家岭遗址作为实证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工作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中心在落实系统性保护上有哪些关键举措?
刘志俊:屈家岭遗址的核心价值在于完整呈现了史前稻作文明的发展脉络,从碳化稻粒到最早形态的磉墩建筑,从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到巅峰水准的彩陶技艺,每一处遗存都是不可再生的文明密码。我们的核心使命,就是守住这些文明“基因”,让五千多年历史不褪色。具体落实中,我们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章立制提供法律保障。首先,科学规划,筑牢保护根基。将遗址保护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编制了《湖北省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和《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尤其对郑畈水利系统、F38高等级建筑区等重点区域编制专项保护方案;其次,立法保障,划定保护红线。为加强屈家岭遗址保护,弘扬屈家岭文化,我们坚持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我们提请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并由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公布实施。这是湖北省首个史前文化遗址的地方立法,该立法使屈家岭遗址有了立法保护。二是多措并举保护遗址本体。首先,遵循整体保护与重点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保护遗址本体。对叠压在遗址本体上的居民住房实行搬迁,减少人为活动对遗址的破坏;在遗址点设立分片分区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遗址状况;在遗址核心区修整看护管理用房,安排专人进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对河道上病险坝闸进行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实施古河道治理及边坡加固、两岸绿化工程,保护遗址周边生态环境;对部分考古发掘区进行保护回填并修建保护展示棚;其次,科技助力保护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于屈家岭遗址的保护。我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建模,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便捷查询。与腾讯公司合作,实施“繁星计划”,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三是深化考古研究。首先,联合湖北省考古研究院开展持续性考古勘探。自1954年发现、1955年发掘以来,屈家岭遗址共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和多次系统调查与勘探,累计发掘面积约8400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现了水利系统、高等级建筑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存,揭示了屈家岭遗址作为“区域性中心聚落”的价值和地位,是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和发展路径的关键样本。屈家岭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是持续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我们摸清遗址价值底数提供了关键依据。其次,借助研究平台开展文化溯源研究。2025年9月,湖北省考古院正式挂牌成立“长江考古联盟屈家岭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开展屈家岭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搭建专业平台;10月在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记者:近年来,管理区党工委、管委会大力实施“一粒米推开三扇门”文旅战略,让“一粒米”从五千年的屈家岭遗址出发,推开“长江谷文明”的大门。屈家岭遗址是从那些方面来重点突破的?
刘志俊:我们主要是围绕谋划重点项目来带动整体提升的。在管理区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下半年我们聘请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团队为我们出谋划策,将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数字化展陈展示工程、史前水利遗址保护展示提升工程和非遗文化展示及开放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等整体打包形成“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提升项目”,总投资3.12亿元,拟申请中央预算资金2.19亿元。2025年3月,国家发改委通过评审将此项目纳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重大建设项目库”。目前已完成环评、稳评、可研、初设、文物勘探、划拨用地、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部分子项目已开工。项目建成后,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变成科技赋能的文化展示地、农文旅融合的体验地与多业态联动的发展地,成为典型的中华农耕文明旅游目的地。
活化农耕文明:推动史前文化焕发光彩
记者:“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屈家岭遗址在活化利用上如何凸显稻作文明特色?
刘志俊:活化利用的核心是找到史前文明与当代需求的共鸣点。屈家岭的特色是稻作文化,我们就围绕“长江文明中心,农耕传承之源”做文章:一是打造沉浸式展示场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构建以“农魂·屈家岭”为主题的“博物馆展陈+考古现场体验+稻作田园实景”三位一体的展示体系,游客既能在博物馆欣赏碳化稻、蛋壳彩陶杯、灰陶双腹鼎等文物,也能走进考古大棚感受发掘过程,还能在稻作展示区体验传统农事,实现“穿越五千年 寻稻屈家岭”的深度体验;二是开发特色文创IP,提取彩陶纹饰、双腹鼎造型等文化元素,设计稻作主题文具、陶艺衍生品、黑陶茶器等文创产品,其中“屈家岭彩陶系列”让史前美学走进日常生活;三是搭建研学实践平台,与全国20余所中小学、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开发“考古体验课”“陶艺制作工坊”等特色课程,全年接待研学团队超8万人次,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中传承文化。
记者:屈家岭遗址是“中国农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如何推动遗址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发展深度融合?
刘志俊: 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让遗址保护成果惠及周边群众。在乡村振兴方面,引导周边村庄依托遗址文化资源,发展与遗址风貌协调的绿色业态,支持村民开办农耕民宿、特色农产品店,让村民从文旅服务、文创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主动参与到遗址保护中来,实现“保护遗址就是守护家园,传承文化就是创造财富”。在文旅融合方面,我们围绕“稻启文明”品牌,承办“寻根之旅”夏令营,吸引7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年参与,累计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客超7000人次。同时将遗址公园与周边田园景观、乡村聚落串联,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遗址成为带动区域文旅发展的“引擎”,2024年遗址公园接待游客总量为367万(其中线下游客突破50万人次)。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全民守护强大合力
记者:作为遗址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您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遗址保护工作落地见效?
刘志俊:党建是遗址保护工作的“根”与“魂”。我们建立了“党组牵头、支部攻坚、党员带头”的工作机制,将党支部建在考古一线、项目现场,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针对遗址本体保护、规划编制等难点任务成立党员攻坚专班。同时,把廉政建设贯穿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建立全程监督机制,确保每一分保护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此外,我们还将主题教育与保护实践深度结合,组织党员干部参与遗址保护、科普宣传等工作,让党员成为遗址保护的“排头兵”和“宣传员”,以党建红引领遗址黄。
记者:遗址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中心在引导社会力量加入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刘志俊:公众是遗址保护的受益者,更应是遗址保护主力军。我们搭建了三类参与平台:一是志愿者服务平台,组建由党员干部、考古专家、学生、居民、乡土人才组成的“屈家岭薪火传承”志愿服务队,开展遗址巡查、讲解导览、科普宣传等活动;二是意见征集平台,通过线上问卷、现场座谈等方式,在保护规划修编、重大项目实施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近年来有40余条市民建议被正式采纳;三是科普传播平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短视频、公益讲座等形式,解读碳化稻粒、蛋壳彩陶杯等背后的故事,让“保护屈家岭就是保护中华文明根脉”的理念深入人心。
展望未来: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屈家岭样本
记者: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心对屈家岭遗址的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和目标?
刘志俊:未来三年,我们将聚焦三个“标杆”建设:一是打造稻作文明保护标杆,完成高等级建筑区、水利系统遗址的本体修复,升级监测预警平台,构建“考古—保护—研究”的全链条工作体系;二是打造活化利用标杆,推进遗址文化综合体建设,整合展陈、研学、文创、农事体验等功能,推出更多沉浸式文旅产品,让“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更具吸引力;三是打造文明交流标杆,加强与其他稻作文明遗址的合作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广屈家岭保护经验,让屈家岭文化成为史前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最终目标是让屈家岭遗址成为实证长江中游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屈家岭样本”。
记者:最后,您想对全社会说些什么?
刘志俊:屈家岭遗址是五千多年稻作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见证了长江中游先民的智慧,更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保护好这座遗址,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屈家岭遗址、了解屈家岭遗址、守护屈家岭遗址,让五千多年史前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滋养心灵、见证历史的文化瑰宝。
来源:中国农谷屈家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