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首成!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布时间:2022-12-29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终于修成“正果”——在国家文物局12月29日公布的全国第四批19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首次参评的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榜上有名,为湖北省再添一张国字号金名片。


640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门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早发现、极具代表性的大型聚落遗址,作为“屈家岭文化”的首次发现地和命名地,也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内涵丰富,价值重大,延续时间长,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主体遗存距今5300—4500年。发现有稻作遗存和居址、陶窑群、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磨光黑陶、蛋壳彩陶、彩陶纺轮、玉石器等精美文物。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88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6年至今一直被纳入全国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2012年6月,《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2017年,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屈家岭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经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开创全省大遗址保护立法的先河。


640

屈家岭遗址核心区航拍 


640 (1)

雨后的屈家岭遗址博物馆上空呈现“雨霁彩虹卧”的胜景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402公顷,以保护遗址为前提,以考古科研为支撑,以“展现史前文明,体验农耕文化”为展示目标,以“农魂屈家岭”为主题,将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考古发掘现场与山水田园风光相结合,形成了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2016年3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历时六年,按照每年申报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完工审核一批,高效滚动推进。截至目前,公园主体部分已建成,共投入资金3.018亿元。今年3月对外开放试运行,已接待线上访客、线下游客共计数百万人次,期间已产生直接收益478.46万元,全区综合收益5.31亿元。


640 (2)

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大赛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屈家岭管理区不断推进屈家岭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工作,让屈家岭文化真正“走”出去、“活”起来,进一步提升屈家岭文化“软”实力。通过举办多种学术交流活动,定期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屈家岭文化研究深度,并先后制作完成《大遗址·屈家岭》《屈家岭文化科普陪你过大年》《少年》《农·道》、系列3D动漫影片《屈家岭传奇》等影视作品,进一步提升了屈家岭文化影响力。屈家岭管理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不断加强以屈家岭文化为创作元素的文创开发力度,2020年在湖北省博物馆启动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大赛,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等上百所知名院校进行创作,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参赛作品共计2476件/套,在大赛社会公众投票环节中,总点击量超292万次,投票量达190万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评。


640 (1)

屈家岭文化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先后被中国侨联授予第九批‘全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被国台办、国家文物局授予全省第一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被省政府授予第一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同时还被授予全省首批16家港澳青少年教育交流基地。在提升屈家岭文化品牌和区域文明标识的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拓展和丰富中华五千年文化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屈家岭管理区党工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王豫鄂介绍说。


  据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由国家文物局负责,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考古遗址公园符合若干条件且已初具规模后再开展评定工作,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自2010年启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以来,国家文物局已评定四批共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80处。2022年,是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评定申报年,竞争十分激烈。经过历时半年的资料审查和现场复核后,在11月底全国专家终审评定会上,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脱颖而出,在现场评分环节,综合得分在湖北省排名第一,在全国排名第三,“屈家岭模式”得到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640 (2)

屈家岭文化已经成为屈家岭管理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下一步,屈家岭管理区将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建立文化交流合作、在中小学课堂普及考古知识、在研学旅行中开展考古实践、举办国内国际文化论坛、建设智慧博物馆等多种举措,努力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主题公园,树立农耕文化品牌,传承发展屈家岭文化,提升屈家岭文化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


640 (3)

文旅融合彰显文化魅力


  “将以此次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为契机,进一步抢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实施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好用好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深度挖掘屈家岭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做实文创产业,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让文化赋能各类产业,在文化价值的变现中,实现文化的创新性传承,让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推动中国农谷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让璀璨的长江农耕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赋能添彩,为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屈家岭管理区党工委书记曹红姣同时表示,将进一步挖掘屈家岭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价值,广泛开展海内外考古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承办国家150处大遗址的联盟会议,筹建人类文明探源工程永久性会址,持续扩大屈家岭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让世界爱上屈家岭。(通讯员 张华伟 张竹君


  拓展资料:屈家岭遗址以往考古工作和研究简述


  屈家岭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4年冬,在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建设而进行的文物调查中发现该遗址。之后分别于1955年、1956至1957年进行过第一、二次发掘。1965年发掘报告《京山屈家岭》出版,正式提出“屈家岭文化”命名。


  1989年进行过第三次发掘,发现一批早于屈家岭文化的遗存,发表简报《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


  1998年和2007年进行复查和勘探,期间发表了《屈家岭遗址周围又新发现一批屈家岭文化遗址》(《江汉考古》1998年第2期)、《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总第107期)。


  2015年5月至今,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荆门市博物馆、屈家岭遗址管理处成立屈家岭遗址联合考古队,开展相关考古工作。


  目前已发表简报《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2015—2017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3期)、《屈家岭遗址殷家岭遗址点2018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9年第1期)、《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21年第1期)、《屈家岭遗址土地山遗址点2020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21年第1期)、《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点南部岗地2016年发掘简报》(《考古》待刊)。


  植物考古工作表明,屈家岭遗址自油子岭文化早期(5800BP左右)开始出现较成熟的稻作农业;最早接近5600BP、至迟不晚于5300BP,粟作农业也传播至此。从油子岭文化早期至石家河文化晚期,屈家岭遗址始终是以稻为主、粟为辅的农业经济结构。发表《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江汉考古》2019年第6期)、《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史前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第四纪研究》2020年第2期,总第40卷)。


  出土铜矿石研究方面,通过科技检测,判断其主要有孔雀石、假孔雀石和磷铜矿等,部分矿石表面和内部有很多黑色氧化铜,初步分析认为可能经过冶炼焙烧。发表《屈家岭遗址出土铜矿石标本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19年第3期)。


  制陶工艺研究方面,屈家岭遗址发现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彩釉陶。屈家岭遗址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黑彩陶或称黑衣蛋壳陶,通过显微观察、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等分析这类陶片,结果表明其黑彩工艺与普通黑彩陶工艺完全不同。普通黑彩均为铁锰矿物致色,而黑衣蛋壳陶表面的黑彩已烧成黑色玻璃。比较分析可知这类“黑釉”陶与公元前6世纪希腊黑绘陶(Attic Pottery)烧成工艺基本类似,均采用“氧化一还原一氧化”三个阶段(ORO)的烧成工艺。在还原阶段使高铁的精细黑色表面烧成玻璃化黑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高温黑釉陶。研究表明屈家岭先民已经掌握高超的陶器烧造技术,这一发现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了将近一千年。发表《屈家岭遗址史前黑釉蛋壳陶研究》(《江汉考古》2022年第2期)。(来源:中国农谷屈家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