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管理 打造考古遗址公园特色化发展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17

  编者按:考古遗址博物馆是依托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建设的专题博物馆,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体系中独树一帜。从遗址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的关系来看,遗址公园是大遗址的“全域保护展示平台”,提供环境叙事,而遗址博物馆则是公园的“文化中枢”,承担价值阐释与展示教育功能,两者结合,实现“遗址现场-文明阐释-公众体验”闭环;放眼整个博物馆体系,普通博物馆主要依赖馆藏积累,文物陈列脱离文化场景,而遗址博物馆深度绑定考古进程,坚守原址原境,形成“发掘-研究-展示”实时联动。因此,遗址博物馆的“在地性”和“资源内生性”,是其有别于一般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近年来,湖北省圆满完成了以大遗址保护为主导的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建成开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处,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8处,评定公布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三批次18处。在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湖北始终将考古遗址博物馆作为遗址公园的“文化客厅”和“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平台,发挥展示荆楚文脉、讲好荆楚故事的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湖北实践


  根据《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规划(纲要)》“一题一规一馆一区一站两支撑”的遗址公园建设标准,湖北将遗址博物馆作为遗址公园建设的关键抓手,全力打造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优质公共文化空间。


苏家垄遗址博物馆


  一是以要素保障推进建设工作。凝聚保护合力,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共同推进湖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由26个部门(单位)组成的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湖北遗址公园联盟;健全政策制度,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关于推进湖北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湖北省文化文物单位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公布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起草石家河遗址保护条例,公布学堂梁子遗址等多部大遗址保护规划。强化政府主导,各地政府加强财政支持,谋划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成立遗址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妥善处理土地征收、拆迁安置等工作,完善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当前,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屈家岭遗址博物馆、龙湾遗址博物院、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苏家垄遗址博物馆等6座遗址博物馆已建成开放,走马岭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完善布展,石家河遗址博物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博物馆、凤凰咀遗址博物馆、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遗产陈列展示中心等4座遗址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2022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入选“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二是以考古研究促进展示利用。持续开展盘龙城、屈家岭等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重大收获,连续四年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出版发行《盘龙城(1995—2019)》《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等多部大遗址考古报告,成功召开盘龙城、屈家岭、苏家垄等学术研讨会,中美盘龙城田野考古、中英凤凰咀遗址考古等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基于考古研究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别出心裁,深挖遗址文化内涵,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以“城垣”“台基”及商代典型器物“鼎”为主要设计元素,成为热门打卡地标;铜绿山遗址博物馆以矿道形式逐层后退融入到山体形态之中,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原创性主题展览屡获佳绩,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获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盘龙城遗址荣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并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获评“全国考古遗址展示十佳案例”。


image.png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


  三是以优质供给服务社会需要。积极开展考古研学活动,以遗址博物馆为依托,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小小考古人 研学盘龙城”研学品牌,龙湾、屈家岭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考古研学、青少年社会实践等活动,遗址博物馆成为广受欢迎的“第二课堂”。创新开发精美文创产品,连续举办三届“荆楚文博文创设计进校园”活动,联合高校打造创意十足的文创方案,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经营等方式,开发青铜器徽章冰箱贴、“玉神”魔方等多种文创产品,让观众将博物馆记忆带回家。持续拓展宣传推广方式,将遗址博物馆作为文化和遗产日主会场,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郧县人”3号出土记》纪录片获评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探秘遗址公园,寻迹荆楚文化”系列直播取得较好反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推出国内首部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苏家垄遗址博物馆推出“考古院长带你看曾国:苏家垄的青铜密码”线上直播,吸引了线下2600多名游客与线上18万观众。深入探索文旅融合途径,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楚王车马阵4A级景区,不断擦亮“南有熊家冢”的名片,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遗址公园+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模式,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虾稻共生种植模式绘就田园水乡文化画卷,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古矿幻境·潮越千年”国庆游园会,山体光影秀、民谣音乐会等精彩活动带领游客触摸文化脉动。以遗址博物馆为核心的考古遗址公园为公众提供深度文化体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


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出国内首部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剧照

“考古院长带你看曾国:苏家垄的青铜密码”线上直播现场

“古矿幻境·潮越千年”国庆游园会海报


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湖北举措


  湖北考古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发展不平衡、重建设轻运行、服务社会质效不高等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十五五”期间,湖北省文物局将强化管理,精准施策,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提质增效。


  (一)优化管理机制,加强科学统筹。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准确掌握遗址博物馆建设、管理、备案等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明晰每一座遗址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聚焦主题,避免与综合类博物馆展陈内容的交叉重复。探索建立遗址博物馆建设全过程监管。对已建设好的遗址博物馆,做好开放服务与质量提升;对正在建设的,精心组织施工,做好布展联动;对尚未建设的,加强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组织做好建设方案和展陈大纲论证。加强示范引领与帮扶指导。建立大馆引领小馆协同发展机制,鼓励国家一级博物馆、考古科研机构加大业务指导,帮助提升开放服务水平。


  (二)加强考古研究,提升展示水平。深化考古研究阐释。以“考古中国”与“长江文明溯源”重大课题为牵引,积极开展学堂梁子、屈家岭等主动性考古发掘,加快文物修复、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工作,推动考古成果及时转化为博物馆展陈、教育活动资源。推出高水平原创展览。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运用数字技术与艺术手法增强沉浸式体验,强化展品与遗址、考古背景的联系,形成“遗址本体”和“考古过程”的双核叙事主线,凸显考古特色。


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矿幻境·潮越千年”国庆游园会活动现场


  (三)深化文旅融合,发挥公园作用。服务遗址公园整体发展。将遗址博物馆建设深度融入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明确其作为公园核心价值阐释中心、学术心脏和教育中枢的定位,以遗址博物馆为起点和枢纽设计贯穿公园的考古探索路径、主题研学线路和沉浸式项目体验,加强与公园其他功能区的衔接,发挥协同效应,拓展遗址博物馆的外延,将特色活动、体验项目延伸至公园其他空间。彰显文化内涵,赋能文旅发展。围绕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以遗址博物馆为核心的考古遗址公园纳入全省博物馆建设和利用一体考虑,统筹串联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具有遗址博物馆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行课程,将考古遗址公园纳入中小学教学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打造集考古、研学、游憩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湖北将以系统集成的思维、务实创新的举措,全力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为考古遗址公园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文物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